高考命题不能被“难易”左右,被舆论裹挟!
高考季节,关于试题难度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数学、物理乃至英语科目难度的热议。实际上,每年高考,类似的呼声并不罕见。我曾向一位南方周末的记者指出,回顾过往,几乎每一年高考都有人感叹题目难,而鲜见易于往年的考题登上热搜,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舆论倾向。高考命题不能被“难易”左右,被舆论裹挟!。
舆论场上,似乎只有“试题难”的声音才能够吸引注意,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相比之下,即使偶尔出现的简单考题,也难以引发同等程度的关注和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异常情况比常态更容易成为新闻——“狗咬人”不稀奇,“人咬狗”才引人注目。
讨论高考难度时,人们往往聚焦于某几个特别难解的题目,却忽略了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本质——它旨在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确保公平与科学性。随着高等教育普及,高考命题实则趋向于简化,以适应更多学生的需求,而非变得更难。精英教育时期,高考偏重选拔顶尖学生,题目设计自然更为严苛;而今,为了满足广泛高等教育需求,试题需覆盖更广,区分度虽在,但选拔顶尖人才的功能面临挑战,这也是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倾向于采用强基计划、保送等方式招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