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轮虫每天造1.33亿亿塑料颗粒
轮虫每天在鄱阳湖制造的纳米塑料颗粒总数:1后面跟着16个零。
随着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我们环境中的塑料颗粒也变得越来越多。它们无处不在,从北极到南极,从土壤到河流,从地面到云端,甚至存在于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中。鄱阳湖轮虫每天造1.33亿亿塑料颗粒,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塑料被分为两类,尺寸在1微米到5毫米之间的是微塑料(microplastic),尺寸小于1微米的则是纳米塑料(nanoplastic)。越来越多研究已经表明,纳米塑料会损害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轮虫
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例,每升湖水中就有超过900只轮虫。而且,与南极磷虾一样,它们拥有一种独特的咀嚼器,通过机械作用将摄入的藻类研磨成小块。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轮虫都能大量摄入小于10微米的塑料,这与它们日常食物的尺寸相似。它们偶尔也会吃些20微米大的塑料,不过再大就吃不下了。鄱阳湖轮虫每天造1.33亿亿塑料颗粒。
轮虫摄入的微塑料(绿色小球)和研磨产生的纳米塑料(绿色小点)。
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轮虫吃下微塑料后,消化道中出现了许多尺寸不一的塑料颗粒,其中纳米级塑料颗粒的数量远多于微米级。原本提供给轮虫的光滑、球形的微塑料,经过一番消化,表面变得粗糙不堪,像是被啃过一样。可见,轮虫咀嚼器中的齿状结构通过研磨,从微塑料表面一点点“抠”下了这些塑料碎片。最后,碎片化的微塑料会从轮虫体内排出,回到水中。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轮虫既能摄入和破碎硬度较低的PE塑料,也能有效地从硬度较高的PS塑料上磨损出纳米塑料颗粒。这说明轮虫对不同类型微塑料的“消化”具有普遍性。轮虫很可能在全世界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分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也确实如此。
轮虫将“消化”过后的微塑料从体内排出。鄱阳湖轮虫每天造1.33亿亿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东亚和欧洲,微塑料丰度较高的区域恰恰也是轮虫最多的区域,二者间存在高度的地理重叠。实验已经证明,轮虫摄入光老化的微塑料会比摄入原始微塑料时产生更多塑料碎片。而大多数轮虫都生活在透光的水域,所摄入微塑料的日照时长远多于实验条件,结果必然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