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解读:穆迪调降我主权债务评级展望的三大误判
12月5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动态调整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是市场化的常规操作,但此次穆迪对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调降,存在一些误判。
谭主通过大数据手段统计了社交媒体关于“穆迪作出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决定”事件的评论,我们发现,舆论场讨论焦点集中在“穆迪评级对中国有没有意义”“穆迪可信度有多高”等议题上。
尽管穆迪的调降不会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中国也善于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推动问题加速解决的力量,但该说明白的话,我们还是要说的。
长期以来,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新兴市场国家较为严苛,给予的信用评级往往较低。
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曾指出,即便债务压力小于发达经济体,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评级仍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事前没有预测到危机,在危机发生后又过度下调亚洲国家的评级,由此引发的恐慌情绪过度地放大了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穆迪等评级机构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做过研究,研究表明,在1997-2002年期间,穆迪共有8次评级失败。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评级机构对发达经济体,会“另眼相看”。这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穆迪。
在美国背负巨额的财政赤字且国内政治极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穆迪仍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维持在最高级Aaa,是三大评级机构中唯一维持对美国政府最高评级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