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铁饭碗,也不“铁”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湖南多地披露编外人员清退工作,一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还有县表示全县1038名被清退编外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不只是湖南,从黑龙江哈尔滨到江苏南通,从湖北十堰到云南楚雄,从安徽桐城到内蒙古呼伦贝尔……
一时之间,许多人发现,多个城市开始集体清退编外人员了。
其中,声势最大的当属哈尔滨。
今年初,哈尔滨出台规定,要求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
编外人员,顾名思义,没有机关单位编制的人员,广泛存在与城管、辅警、卫护、教育等系统,俗称“临时工”或“合同工”。
编外人员之所以存在,一方面基于正式编制人员不足之下的市场化补充,但也与财政软约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编内编外,一字之差,待遇天壤之别。即使如此,编外人员因其工作相对稳定和体面,加之靠近权力系统,一度被视为准“铁饭碗”,引来无数人追逐。
然而,准铁饭碗,毕竟不是铁饭碗。
一旦财政吃紧,或者政策压力席卷而来,编外人员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清退对象。
02
编外人员被清退,有着“铁饭碗”之称的编制人员,是否就高枕无忧了?
显然不是。机关单位事业编制改革一直在进行时,近几年更呈现加速之势。
今年初发布的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编制精简5%,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地方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事实上,地方层面的编制精简,已经有所行动了。
前不久,山西、湖南、青海、安徽开启人口小县机构编制改革,多个行政部门被撤并精简,部分事业单位编制被缩减,有县域缩编人数超过千人。
这一次,砸碎铁饭碗的也不只是人口小县,连省会和特大城市也不例外。
这一次,走在前面的仍旧是东北城市。早在5年前,哈尔滨率先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事业单位改革。
经过多轮改革,当地市本级事业编制精简8246名,占比25.3%。市辖区事业编制精简7816名,占比22%。县(市)事业编制精简和控制使用15574名,占比32%。
一个省会超过四分之一的事业编制被精简,每年又有20%的编外人员进行清退,动作之大,让人看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难得的改革魄力。
不只是哈尔滨,整个黑龙江省动作都不小。
作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9个省份之一,黑龙江共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制8.3万余名;其中,中省直精简精简领导职数1159名、占比4.9%;市县精简领导职数3118名、占比6.9%。
与黑龙江一道入选改革试点的省份还有江苏、山东、内蒙古、江西等地,这些省份各自精简的编制人员也有上万名乃至几万个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