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大地回温,春暖花开。遇上好天气时,摆在室外的桌椅总是格外抢手。临街而坐、晒晒暖阳、打量街区城市是许多消费者中意的春日休闲选择。
近期,北京、上海、昆明等地明确将有序放开设摊、允许商业外摆。这将给城市消费带来哪些改变?
3月21日,北京市三里屯某商铺门口,人们在就餐聊天。苏明辰摄
丰富商业供给,提升城市繁荣度
3月12日,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路侧空间较为宽敞的树荫下,咖啡桌整齐排列,消费者三三两两聊天、会友、阅读、品尝糕点。“天气暖和了,在户外坐坐,多舒适啊!”“好友约会,来杯户外咖啡,聊天逛街两不误。”一些顾客这样告诉记者。
对消费者来说,类似的商业外摆是别具魅力的消费形式。而对更多来来往往的行人来说,这是城市商圈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和商业活力。从特色早市、夜市、后备箱集市到特色风情街区、城市沿河景观带等,一些外摆点甚至成为网红时尚打卡地,不断吸引眼球、聚集人气。
不少城市瞄准了其中的机会。今年以来,北京市印发《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制定实施商圈外摆经营管理规则,在重点商圈组织开展外摆试点。上海市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允许设摊开放区有序设摊。此外,杭州、昆明、厦门、成都等地近年也纷纷探索商业外摆模式,增强市场活力。
设摊管理一直是城市管理难题之一。这些城市为何纷纷主动“放开”?上海市在《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中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上海设摊管理经历了“还路于民”“分类管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四个阶段,无序设摊已处于可控状态。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烟火味”的需求颇有期待,出现了外滩枫径、安义夜巷、凯田路夜市以及商业体沿街外摆位等具有特色的商业形式,新型设摊兴起的同时,需要建立新的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