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同事给我分享了‘好喝的日本饮料’,结果一看是元气森林?”
近年来,靠无糖碳酸饮料出圈的元气森林,一度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它是日本饮品品牌。
不仅元气森林,如今已全面将logo变为“奈雪的茶”的“奈雪の茶”,最开始也是以“NAYUKI”系列品名爆红。
曾经,不少国产饮料凭借“日系包装”快速打开市场,已是不少人熟悉的方法。
但鲜为人知的是,一批日本品牌也掌握了这种策略,并反向操作“伪装”成国产品牌。
在我们身边默默“潜伏”几十年,坐等爆红机会。
日本啤酒,败走中国
说起日本饮品的中国之旅,起初并不是由饮料开始,而是
由啤酒踏出了第一步。
在啤酒发展史上,日本可以说是“亚洲啤酒酿造的先驱”,1873年,日本横滨一家啤酒厂开业。
到19世纪后半期,日本开始从海外引进设备和技术,发展啤酒产业。
尤其是二战后,人们的信心和消费水平亟需提升。对很多消费者来说,价格低廉的啤酒,是艰难生活中能买得起的最大快乐。
啤酒大受欢迎,迅速成为日本本土酒类消费榜首;日本啤酒工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到1955年产量达40.9万吨。
最具知名度的便是札幌、麒麟、朝日、三得利等啤酒集团。
到了80、90年代,眼看着日本国内市场增量所剩不多,日本几大啤酒巨头开始另谋出路,拓展海外市场就是途径之一。
朝日、麒麟、三得利很快便将目光对准了中国市场。
三得利率先出招,1981年便赞助了中国首届国际马拉松赛;1984年,在江苏连云港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啤酒厂;1996年在上海创立了啤酒、饮料事业部门。
之后仅用4年,就占据了超过30%的啤酒市场份额,在中国销售额达到了50亿日元。
图源:北京马拉松
随后,朝日、麒麟等品牌也纷纷加入。
1994年朝日啤酒进入中国,1996年麒麟啤酒在广东建立合资企业销售啤酒。
日本啤酒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高产量迅速抢占中国市场。同时,为了站稳脚跟,开始大走收购、合资策略。
彼时,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品牌,都尚在发展阶段,中国本土品牌艰难地与“有备而来”的日本啤酒抢夺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好在,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1991年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图源:青岛新闻网
1985年,啤酒市场迎来了转折点——国家“啤酒专项工程”正式上线。
地方自筹26亿,中国建设银行出资8亿,再加上国家用来购买先进流水线的2000万美金,国产啤酒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据统计,2年后仅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厂104个。
国产啤酒产量有了质的飞跃,1993年产量开始超越德国;
2002年时,中国啤酒总产量已达2386.83万吨,正式跃居世界第一。
图源:纪录片《啤酒如何改变世界》